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
据新华社消息,7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所负责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历时8年,实现首光观测并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本期,民生·教育版特别对话张新民,探寻那些支撑科研创新的关键人格特质,感受科学家在未知领域深耕的精神力量。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
创新者要懂得等待的智慧
本报记者 朱英杰
西藏阿里,海拔5250米。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和团队成员们开展科研探索的场域。
展开剩余86%屹立在海拔525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阿里原初引力波观测站
他们在探索的,是宇宙起源的秘密——原初引力波,即宇宙开端的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宣布成功探测到由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并以此获得诺贝尔奖。至此,宇宙暴胀时期诞生的原初引力波,成为相关领域下一个追逐的焦点。
“错过了引力波,我们不能再错过探测原初引力波的重要窗口。”痴爱探索的张新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科研征程。
氧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大气透射率高,对科研探索很友好,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却是无尽的挑战。“很多人上去,连最基本的呼吸都困难。我们的团队成员经常鼻子里插着氧气管、工作十几个小时、半夜带着设备跑到山顶上去收集数据……没有一股信念的支撑是做不到的。”作为阿里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张新民带领团队的近百位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
张新民团队中参与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的科学家正在5250米海拔的观测站插着氧气管工作
解码未知,需攻克重重“心魔”
从“不懂”到“懵懂”,从“未知”到“已知”。张新民说,科学家们不仅要突破人类认知的重重局限,更要攻克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不安”。
——成为创新人才,首先要能坦然面对孤独。张新民坦言,自己几乎所有的重大科技荣誉都是在开展原初引力波探测项目之前。“因为你做的事情,是没有人在做的。既然没有人做,就没有人能证明你做得行。从‘0’到‘1’,你能等的只有时间。”
“成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放下种种世俗的利益牵扯。”张新民以玩笑的语气讲述着自己的科研探索路。“‘一无所有’是常态,要是哪天真的成功了,没准还是世界级的最高科学奖项了。”
——成为创新人才,要懂得“等待”的人生智慧。张新民感慨,“没有一项重大科学项目不是依靠几十年的时间去积累的。‘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等待22年,为FAST选址走遍贵州900多个喀斯特洼地,为中国铸就观天重器,就是最佳的例证。”
“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这都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但难就难在坚守一天很容易,坚守几十年却非常难。要有别样的毅力。”张新民说。
张新民(左二)和科学家们在西藏阿里地区阿里原初引力波观测站建设现场
求得创新,还要有过人的本领
“像我前面说的,做前沿的科技创新,正确与否是无从求证的。作为理论的提出者,我们只能等待未来的实验验证。可你不能一直在那干等着,还是要硬着头皮向前走。换言之,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信,要相信自己的理论,才能走下去。”谈到自己的科研项目,张新民说:“要做真正的创新人才,就是要有把认准的东西,坚定地做下去、不打‘退堂鼓’地干下去的信念。”
张新民感慨,信念的坚定,一方面,源于让祖国科技事业再获新突破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来自对科学未知的纯粹好奇。“真正的科学工作者都是非常实在、单纯的。大家无非就是想用尽全力,去求得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心要热,才能坐得住冷板凳。”
“科研创新工作者不但要修炼好自己的‘心’,更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去探寻真理,要在知识获取上苦下功夫。”“要为自己未来尽情地向上生长,扎好根,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做任何领域的科学创新,基础理论都是根基。只有根基打牢了,才可能产生‘新’的成果。”张新民说。
“现在的重大课题都不是某一个学科知识可以单独应对的,要提前尽力去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张新民一边鼓励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要广泛积累知识,一边回忆起自己学成归国时的经历,当时,在研究宇宙学的同时,他也没放弃在“基本粒子”方面的探索。“这是两个极端的概念,因为基本粒子非常小,是一个‘向下’的概念;而宇宙又非常大,是个‘向上’的概念。两者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正是这种‘大’与‘小’的神奇交错,促使我想要更深入地去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并提出了‘精灵理论’。”
张新民笑了笑,继续说道:“坚持探索,说不定就会有收获。我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年,我们阿里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精灵理论’也在实验中得到部分验证。”
记者手记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他还想助力更多科研人员寻梦
朱英杰
在张新民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一名科研创新工作者最真实的、最可爱的样子——那是为了求得一个未知可能,而全力拼搏的模样。
就在几天前,一则关于张新民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消息备受各方关注:“在海拔525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国内外16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历时8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AliCPT-1)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并于7月13日正式发布。”
“我等了10年!”张新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这一标志性进展将预示着,我国科学家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产生的“原初引力波”。
张新民说,自己期待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到极致。为此,他可以等,也不怕等。
提到政协委员的身份,张新民对记者说,他期待身处科技前沿探索一线的委员们都能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更多科研创新工作者提供更多宽广的自主探索空间。
而作为一名连续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新民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希望我能将我们在科研探索中获得的经验与思考,转化为更多推进科研工作的好点子、好政策。”张新民对未来创新环境不乏期待——
“要为科研工作者坐得住‘冷板凳’营造一个生态友好的环境,进一步推动‘破四唯’实践,少一些‘唯帽子论’。特别是在‘内卷’文化如此盛行的当下,我们保证相应政策的落地实效,要让创新人才能真正地静下心,不为世俗标准裹挟。”
“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是前沿科技发展的根基,要继续深入推进‘强基计划’等育人实践。”
“在重大科学项目的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摒弃短期绩效主义。”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进过程中,要倾听多方视角声音,特别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的诉求。”
……
张新民说,科研创新者都是有梦的人。而自己的梦有两个,一个是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探索能取得新突破;另一个是助力千千万万名科研工作者的梦想都不落空。
责编:朱英杰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
发布于:北京市广盛网-低息配资股票-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