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海证券IPO蒙阴影:十年旧案炸出6000万罚单)
《投资者网》吕子禾
2025年7月底,东海证券刚刚披露的年报中展示其2024年全年净利润为2348.71万元,宣告走出连续亏损阴影,但就在8月初,一纸来自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这家新三板券商的短板曝光。
因十年前在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中的失职行为,东海证券被处以没收业务收入1500万元、罚款4500万元的天价罚单。这笔相当于其过去一年净利润2.5倍的罚没款,不仅瞬间吞噬了过去一年来之不易的盈利,更将公司寄予厚望的A股上交所IPO之路推向了悬崖边缘。
从项目启动到罚单落地,整整十年光阴流转,让人难免疑惑:为何十年前的旧案现在才追责?曾顶着"全国首批创新试点券商"光环的东海证券,怎么会在这个项目上栽这么大的跟头?这笔巨额罚款,又将给这家正处于业绩复苏期的券商带来怎样的转折?
被忽略的裂痕
2015年2月,前身为金叶珠宝的金洲慈航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在实控人朱要文的资本布局下,公司拟通过收购丰汇租赁90%股权打造“黄金珠宝+融资租赁”双主业模式。而丰汇租赁彼时被宣传为优质标的,这无疑让重组方案显得前景光明。
东海证券作为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本该是这场资本运作的"把关人"。按照规定,它需要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持续督导期内,持续跟踪标的公司的经营状况。但实际上,这场督导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项目主办人员中途变动后,公司没有及时指定新的主办人,就像一场接力赛突然少了一棒,督导工作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断层。
更关键的是,丰汇租赁光鲜的业绩背后早已暗流涌动。2018年,就在督导期结束后不久,这家曾经的"明星标的"业绩突然变脸,出现超过20亿元的巨额亏损。随着监管机构深入调查,一个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丰汇租赁通过虚增收入、隐藏关联交易等方式系统性造假,累计虚增收入6000万元、利润6000万元。而作为财务顾问的东海证券,既没有核查出这些虚假数据,也没有发现那些被刻意隐瞒的关联交易。
金洲慈航的命运因此急转直下,2023年因连续亏损被强制退市,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而东海证券的违规行为,也随着这场退市风波进入了监管视野。2023年2月,公司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这场调查正式拉开序幕。
合规的漏洞
证监会的调查结果,精准剖开了东海证券在项目执行中的层层漏洞。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其失守了"勤勉尽责"的底线。
持续督导环节的混乱是第一个突破口。在长达两年的督导期内,当原主办人员离职后,东海证券既没有按规定重新指定主办人,也没有衔接好后续工作,导致2015-2017年督导期内监督断层,使丰汇租赁的造假风险未被提前识别。
更严重的是对第三方报告的"拿来主义"。重组项目中,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是财务顾问判断的重要依据,但东海证券却对这些报告照单全收,没有进行审慎核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报告中隐藏着丰汇租赁财务造假的关键线索,而东海证券的疏忽让这些线索石沉大海。
对业绩承诺的核查更是流于形式。丰汇租赁在重组时许下了诱人的业绩承诺,但东海证券既没有保持职业怀疑精神,也没有深入验证这些承诺的可行性。当标的公司实际业绩与承诺出现偏差时,公司没有及时预警,最终让投资者为这场"画饼"买单。
关联交易的遗漏则暴露了尽职调查的粗糙。丰汇租赁与多家关联方的交易没有在重组文件中披露,而东海证券出具的报告对此只字未提,构成了重大遗漏。这些被隐藏的交易,恰恰是丰汇租赁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最终,东海证券出具的文件中充斥着虚假记载,丰汇租赁虚增的利润被当作真实数据写入报告,成为误导投资者的"有毒信息"。根据2005年《证券法》,证监会对其作出"没一罚三"的处罚,没收1500万元业务收入,并处4500万元罚款,合计6000万元。项目负责人马媛媛、主办人员周增光和陈翔也分别被处以10万、8万、8万元罚款。
多米诺骨牌
6000万元的罚单,像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在东海证券内部引发了连锁反应。财务报表上,2025年上半年营业外支出因这笔罚款增长14780.41%,达到5593.93万元,直接吞噬了公司2024年全年的净利润,后期其短期偿债能力很可能被削弱,尽管公司声称"资金储备充足",但市场对其财务稳健性的质疑声浪不断。
受影响的不只是财务数据,公司的IPO进程也因此蒙上阴影。2022年,公司发布拟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交所上市辅导情况,与中信建投签订了《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辅导协议》。
启动的A股上市计划,因这起"情节严重"的处罚可能面临停滞,毕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明确规定,36个月内重大行政处罚可能构成上市障碍。
比短期经营压力更棘手的是市场声誉的受损。作为全国首批创新试点券商,东海证券曾立志成为"一流区域型券商",但这张罚单让其专业形象大打折扣。客户开始用脚投票,项目承揽难度加大,"业务下滑-人才流失-竞争力弱化"的恶性循环都很可能成为东海证券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这场风波的影响早已突破单个公司的范畴,整个证券行业都从中读到了监管层的明确信号:持续督导不是走过场,中介机构必须拧紧责任的发条。如今,注册制改革已全面压实中介责任,强调打击财务造假与“假重组”,正是对这类事件的直接回应。
十年前签下的那份财务顾问协议,最终以远超服务费的代价画上句号。东海证券的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资本市场"看门人"责任的重量。对于投资者来说,不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公告,更要审视背后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对于行业而言,合规不是成本而是生命线,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在未来付出沉重代价。(思维财经出品)■
广盛网-低息配资股票-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